网站首页 招生报考 高考复习 汉语字词 英语词汇 写作素材 旧版资料
汉字 | 2023江苏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释义 | 2023江苏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一、单选题 1.北宋时期,程颢、程颐兄弟借“不为尧存,不为桀亡”(出自《荀子·天论》)来说明个人的行为好坏无法影响“天理”的变化。他们还强调:“人伦者,天理也。”他们的相关理论( ) A.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B.复兴了先秦时期的儒学 C.旨在强化封建伦理教化 D.为皇权专制提供了辩护 2.广州地区有饭后食用槟榔以消食的传统,其流通模式如下图。19世纪40年代以后广州食用槟榔的习俗逐渐消失,其原因最有可能是( )
A.农产品商品化导致饮食习俗的变迁. B.鸦片大量涌入取代槟榔成瘾品地位 C.外贸格局的剧变带来槟榔价格上涨 D.太平天国兴起导致槟榔运输的阻隔 3.下表是1949-1985年中国农民进城情况阶段性特点。这一特点的变化反映了( )
A.农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变 B.经济体制发生变动 C.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D.基层治理走向宽松 4.尊是商周时期酒器造型之一。商周时期的尊常被做成动物的样子,而鸭尊是其中比较常见的器型。下图为1955年辽宁省凌源市出土的西周早期的青铜鸭尊。鸭尊的出现( )
A.体现出游牧文明影响的扩大 B.表明祭祀典礼日益世俗化 C.反映生活实践的艺术性再现 D.说明鸭类驯养活动的普及 5.柳宗元的《封建论》:“秦之所以革之者,其为制,公之大者也;其情私也,私其一己之威也,私其尽臣畜(属)于我也。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”。材料中“公天下之端”指的是( ) A.“废分封,行郡县” B.“明法度,定律令” C.“六王毕,四海一” D.“设三公,置九卿” 6.下表为隋唐时期南北方绘画文化要素分布对比表。据此可知( )
A.南北方文化状况总体较均衡 B.文化发展深受经济南移影响 C.文化发展受历史惯性的影响 D.隋唐时期文化领域蓬勃发展 7.下表反映了秦汉至明清官员考核的相关制度,从总体上看,官员考核演变的特点是( )
A.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B.从注重政绩变为注重德行 C.制度化考察不断完善 D.从地方考核变为中央考核 8.上(指宋神宗)谓辅臣曰:“盖北有强敌,西有黠羌,朝廷汲汲枝梧不暇。然二敌之势所以难制者,有城国,有行国。自古外裔能行而已,今兼中国之所有,比之汉唐尤强盛也。”宋神宗认为“难制二敌”是由于( ) A.辽与西夏呈联合之势 B.辽与西夏实行南、北面官制度 C.金与西夏比汉唐强盛 D.辽与西夏兼具民族旧制和汉制 9.下表为李治安、钱穆两学者对元代行省制的看法。据此可知,元代行省制( )
A.是中央管理地方的有效手段 B.彻底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.首创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模式 D.提高了地方的能动性和自主性 10.李诩《戒庵老人漫笔》卷四记载,明朝常熟人谭晓因“田多洼芜”,低价购买了大量田地,雇用百余名乡民为其劳动,将低洼处皆凿为池,四周围以高塍,“辟而耕之,岁之入视平壤三倍”。开挖出来的水池“以百计,皆畜鱼”,池上筑舍养猪、鸡,鱼食其粪易肥。……卖鱼、果、蔬菜、鸟凫昆虫等的收入“视田之人复三倍”。这说明( ) A.土地兼并导致百姓生活贫困 B.农业生产普遍采用雇佣劳动 C.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经营方式变化 D.土地综合利用增加了农民收入 11.冯天瑜《辛亥武昌首义是现代文明所赐》中说,“当我们考查19世纪末叶以来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壤、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,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期间,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纲领,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,便会发现: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摔下来的幸运之果。”作者强调武昌首义( ) A.是一系列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B.是三民主义在湖北武汉实践的结果 C.推动了近代中国新的进步力量发展 D.是湖北的革命党人长期奋斗的结果 12.1922年中共在《关于议会行动的决议案》中提出,作为“中国无产阶级及贫苦农人群众”代表的中国共产党“应当跑入这类时常被封建的武人势力所胁迫破坏的议会中去”,最终“酝成民主革命到最高的潮流,以期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”。此处的“封建的武人势力”指的是( ) A.清政府 B.北洋军阀 C.国民党政府 D.日本帝国主义 13.1953年4月3日,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了《为准备普选进行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的指示》和《全国人口调查登记办法》;1954年11月1日,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:截至1953年6月30日24时,全国总人口为601938035人。对这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解读正确的是( ) A.为全国经济恢复制定具体目标 B.为选举人大代表提供准确数据 C.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提供参考 D.为贯彻社会主义原则提供依据 14.19世纪80年代起,德国的几家大银行投资土耳其铁路建设。为争取巴格达铁路的修筑权,德皇威廉二世于1898年访问土耳其,并在演讲中称自己是土耳其苏丹至死不渝的朋友。1899年,德国与土耳其签订科尼亚—巴格达—波斯湾铁路租借权的“初步协议”。德国的上述举措( ) A.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B.体现了德国军国主义思想滋长 C.反映了欧洲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.意在推动土耳其的工业化进程 15. 19世纪初,海地独立运动领导人杜桑·卢韦杜尔说:“我们已经取得了自由,我们黑奴世代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!现在,法国人企图从我们手中夺去我们的自由,我们宁可战死也决不能答应他们。努力吧,自由属于我们!”材料可用于说明( ) A.海地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.殖民地民主意识的觉醒 C.启蒙运动影响范围广泛 D.世界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16.公元9世纪时,巴格达以有百余家书商而自豪。据记载,一位医生谢绝了苏丹的迁居邀请,因为搬运他的藏书需要400只骆驼。一批王公在10世纪时,其藏书之多,可以与欧洲所有图书馆中发现的总和匹敌。据此可知( ) A.阿拉伯精英阶层垄断了文化资源 B.阿拉伯人重视知识和书籍的保存 C.阿拉伯大力支持鼓励私人藏书 D.阿拉伯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二、材料分析题 17.阅读下列材料,回答问题。 材料一:明清商人笃信儒家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”的信条,形成了“重义轻利、贵理贱利”的主导思想,功利行为严格受传统道德的约束。在经营过程中恪守儒家“诚实守信”的原则,个别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,就会受到其他商人与顾客的谴责和冷落,最终被排除出局,从此无颜归故里面对父老乡亲。贯穿他们业务及生存之道的仍是“以商致财,以财守本”的儒家观念,他们向往的最佳典范是“陶朱事业”,“修建宅院,光显门楣,是晋中商人最终的归途”。 ——摘编自《中国传统文化对晋商兴衰的影响》 材料二: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。它强调,要想成为上帝的选民,除了靠上帝预先安排之外,还必须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作为。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,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。一个人是虔诚的信徒,首要条件就是他必须做好自己的世俗工作——劳动,只有努力完成好自己的工作,才可以更好地荣耀上帝。即使是经济上富有的人也不能逃避劳动。新教禁欲主义的节俭必然要导致资本的积累,强加在财富消费上的种种限制,使资本用于生产性投资成为可能,从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财富。 ——摘编自马克斯·韦伯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》 (1)根据材料一、二,概括传统儒学和新教伦理财富观念的不同之处,并指出导致两者不同的社会根源。 (2)根据材料一、二并结合所学知识,分析两种财富观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。 18.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,完成下列要求。 材料一:隋室虽祚短运促,然其国计之富足,每为治史者所艳称。自汉以来,丁口之蕃息,仓廪府库之盛,莫如隋。在其(隋文帝)末年,天下储积,足供五、六十年。 ——摘自钱穆《国史大纲》 材料二:(高祖)及颁新令,制人五家为保,保有长。保五为闾,闾四为族,皆有正。自诸王已下,至于都督,皆给永业田,各有差。多者至一百顷,少者至四十亩。其丁男、中男永业露田,皆尊后齐之制。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,户口不实者,正长远配,而又开相纠之科。大功已下,兼令析籍,各为户头,以防容隐。 ——《隋书·食货志》 材料三:社仓原为地方上的一种社会互济设施。开皇五年以后,隋王朝借口社仓管理不善,将它逐步归并到官府管辖之下。据《隋书·食货志》载,开皇十六年“又诏社仓,准上中下三等税,上户不过一石,中户不过七斗,下户不过四斗。”这就等于在正租之外,又增收了百分 之十三到三十二的附加税。 ——摘编自魏承思《论隋王朝的经济政策及其灭亡》 (1)运用材料二、三阐释材料一中“国计之富足”的观点,并分析材料三的史料价值。 (2)综合上述材料,谈谈你对隋朝“国计之富足”却“祚短运促”的理解。 19.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,完成下列要求。 材料一: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遣掾(佐助)甘英使大秦、条支,穷西海,皆前世所不至,莫不备其风土,传其珍怪焉。及安息西界,临大海,欲渡,船人谓英曰:“海水广大,往来者逢善风,三月乃得渡,若遇迟风,亦有二岁者;故入海,人皆赍三岁粮,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,数有死亡者。”英乃止。 ——《资治通鉴》第48卷 材料二:(大秦)以金银为钱,银钱十当金钱一。与安息、天竺交市于海中,利有十倍。其人质直,市无二价。谷食常贱,国用富饶。邻国使到其界首者,乘驿诣王都,至则给以金钱。其王常欲通使于汉,而安息欲以缯彩与之交市,故遮阂不得自达。至桓帝延熹九年,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郊外献象牙、犀角、玳瑁,始乃一通焉。其所表贡,并无珍异,疑传者过焉。 ——《后汉书·西域传》 (1)阅读并分析材料二,概括罗马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。 (2)汉朝与罗马帝国是当时世界上的两大强国,两国官方都有建立直接交往的愿望。根据材料一、二,分析这种愿望长期未能实现的共同原因,结合所学知识,概括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特点。 (3)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,汉朝与西亚(安息)欧洲(大秦)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有哪些? 三、论述题 20.城市与人。阅读材料,完成下列要求。 材料一:
选择性必修2《经济与社会生活》 材料二: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,在事关人类生存却易被忽略的人与空气的关系上,便产生了始料未及却影响深远的潜在变化。城市的空气中混杂、聚集着来自下水道、墓地、地窖、屠宰房和污水坑散发的气味,城市中密集的建筑群既不利于气流吹散它们,也不利于阳光分解它们,而未分解物在人口密集区域集聚以致带来疾病。1856年8月1日,《英国母亲日志》刊载《健康指南》一文,开篇即言:“没有什么东西比健康更重要”,要享受健康就必须呼吸“洁净的空气”。1884年12月13日,《伦敦新闻画报》刊登了一条推销“新世界专利”的广告,其大意是:佩戴沃尔夫清新空气呼吸器,人们甚至在冬季室内门窗紧闭时,也可以不间断地呼吸到清洁、新鲜的空气。 -摘编自严玉芳、梅雪芹《19世纪英国城市的新鲜空气诉求》 材料三:城市通过它集中物质的和文化的力量,加速了人类交往的速度。通过它的纪念性建筑、文字记载、有秩的风俗和交往联系,城市扩大了所有人类活动的范围,并使这些活动承上启下,继往开来。城市通过它的许多储存设施,能够把它复杂的文化一代一代的往下传,因为它不但集中了传递和扩大这一遗产所需的物质手段,而且也集中了人的智慧和力量。不过,城市许多原先的功能作用曾经一度受自然状况所支配,要求所有参加者都到场,现在这种作用可以被电子传输,分发到全球各处。如果在一个远方的村庄里,能像在拥挤的市中心区一样,看到同一个电影,或听到同一个广播节目,那就不需要住在那个市中心区。我们必须在大城市与小城镇两者之间寻找出一种互惠关系,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各自能发挥优势的基础上、重新还原到人的尺度。 -[美]刘易斯·芒福德《城市发展史:起源、演变和前景》 (1)根据材料一,写出这一城市中入选《世界遗产名录》的古代文明遗迹名称,概括该城市具备的多重功能。 (2)根据材料二,概括19世纪英国城市“洁净的空气”诉求产生的原因。对这一问题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借鉴,请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角度出发,概述人类应该怎样处现好人与自然的关系。 (3)参考材料一二三,围绕人与城市写一则历史短文,角度自选,题目自拟。(要求:观点明确,史实准确,条理清晰,表述成文) 参考答案 1.【答案】C 2.【答案】C 3.【答案】B 4.【答案】C 5.【答案】A 6.【答案】C 7.【答案】C 8.【答案】D 9.【答案】A 10.【答案】C 11.【答案】A 12.【答案】B 13.【答案】B 14.【答案】A 15.【答案】C 16.【答案】B 17.【答案】(1)不同:①儒家主张重义轻利,获取财富的目的是固守本业、光宗耀祖(买田置地;科举入仕);②新教伦理鼓励劳动致富、禁欲节俭,获利的目的是为了荣耀上帝。 社会根源: 中国:①小农经济根深蒂固(占主导地位);②专制集权制度,重农抑商政策;③宗法观念与儒家思想影响。 西方: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,资产阶级兴起;②专制王权加强,民族国家形成;③文艺复兴,宗教改革弘扬人文主义(追求财富,实现人生价值)。 (2)影响: 儒学财富观:①有利于商业经济的诚信经营(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);②不利于商品经济意识发展,阻碍资本原始积累,抑制资本主义萌芽。 新教财富观:①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提供理论依据(精神动力);②加快资本原始积累,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。 18.【答案】(1)(指导:在农耕时代,“国计之富足”,从国家掌握的人口、耕地面积、国家掌握的“粮食”等几个角度看问题)材料二中,国家通过“保闾”制度普查并掌握全国人口,防止地主隐匿人口,保证了国家征税和征派徭役、兵役(角度:国家掌握人口),成年男性占有一定数量耕地,“永业田……多者至一百顷,少者至四十亩”;(角度:人们占有的耕地,有耕地,就能开展农业生产)材料一中,到隋文帝末年,国家“仓廪府库”所藏储积,“足供五、六十年”;材料三中,国家又将原属于民间管理的“社仓”变成国家管理,使国家掌握的物质更多。(角度:国家掌握的“物质”多) (2)隋朝“国计之富足”却“祚短运促”的理解:(指导:可以从政治、经济等角度答题)从经济角度看,隋朝在法定(正租)义务之外,又以各种方式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(用“社仓”名义增收附加税),政府虽然掌握大量财富,但人民因此贫困;不断征发民力修运河、宫殿等,农民徭役负担重;从政治角度看,隋朝不断征发兵役,扩展疆土;统治者生活奢华,浪费严重(隋炀帝多次在全国巡游,花费豪奢)。隋朝暴政激起民众反抗,导致了隋朝短暂而亡。 19.【答案】(1)经济繁荣,物产丰饶(“谷食常贱,国用富饶”);使用金银货币,市场管理规范(“市无二价”),商品经济发达;交通发达(“乘驿至王都”);对外贸易发展(“与安息、天竺交市”)。 (2)原因:安息人(在大秦和汉朝之间从事转手贸易,获利丰厚)的“遮阂”,即阻隔。特点:从间接经贸和文化交流到直接交往;通过丝绸之路;以经济联系为主。 (3)汉朝丝织业等的发展;秦汉、波斯、罗马对道路开通的贡献(重点是张骞通西域);汉朝在西域设西域都护(保障丝绸之路畅通);大国间交往的愿望等。 20.【答案】(1)遗迹:雅典卫城: 功能:行政(政治)、防御(军事)、宗教、商业(经济)和文化功能。 (2)原因:城市化;环境污染;疾病传播;人们对健康的重视;媒体宣传。 怎样:尊重自然规律,顺应自然;人与自然和谐发展。 (3)历史短文 (一)阐述角度示例(其他亦可) ①城市发展加速人类交往 ②城市推动人类文化传承 ③城市应关注人的价值尺度 ④城市病的历史、症结与应对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随便看 |
|
大学招生报考网高考复习资料大全提供高考语文、数学、英语、政治 、历史、物理、化学、地理、生物、文综、理综等高考复习资料,是高考复习及应试的有利工具。